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聚在光谷,从这里走向世界 长江日报资料图片
武汉夜间灯光分布图散发的白色光芒,30年间从一小团逐渐向东扩散,光谷已呈燎原之势。夜光全貌的影像,源于NASA(美国宇航局)相关卫星。
光谷,从武汉地图上一度“被遗忘的两厘米”,蜕变为NASA夜光分布图点亮最快速的模块。“追光者”30年一路向东,有形的光谷在拔节生长,无形的光谷在向上伸展。
如今,光谷已迈入而立之年。30年前的那一天,值得所有武汉人铭记——筹建多年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挂牌办公,即后来的“中国光谷”。
无数个体命运的轨迹自此改变。武汉和中国也因着这方水土上的人和事,拥有了新的内涵。
特别是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倘若没有升级换代的产业以及与之匹配的产业人口,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依然是个难题。
聚集了80万高科技产业大军的光谷,给了我们一把解决现实难题的钥匙。同时,这也是一把开启未来无数可能性的钥匙——有了他们,30岁的光谷便是“进行时”,光谷正在发生。
产业引领,制度输出
从科技一条街到大国重器一条路
习近平总书记8年3次、李克强总理5年2次视察东湖高新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光谷在国家战略全局寄望之重,在全国高新区少有。
东湖高新区的出世和成长,都凝聚着举国上下的希望。
今年7月,武汉邮科院与电信科技院“二合一”的中国信科集团,进驻光谷一锤定音,成为96家央企中的“新人”。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总书记今年在武汉提到引领性发展,这个新提法,是对湖北对武汉尤其是对光谷的新嘱托。”光谷每一次突破性发展,伴随国家战略的惠顾;每一次国家战略的承担,光谷抢抓发展出新的可能。
今年4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正式挂牌,破解我国信息光电子困局。9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光谷,20多位院士领衔,覆盖该领域超过半数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着眼国家战略布局,从跟随式创新转变为引领式创新,两大国家级创新中心助力光谷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始于1985年,1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扎堆高校密集的广埠屯沿线,“科技一条街”在国内声名鹊起。距此东南向13公里左右,“大国重器一条路”蔚然成型。从西至东,中国信科、武汉新芯、联想武汉、长飞等国家引领型企业,一条巨龙状相继扎堆。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全国156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中国2018中国产业园区百强榜(约500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包括高新区和经开区),这两个榜单上,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均为全国第五。
从高新区维度来看,光谷演绎出一条独特的自力更生、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没有天生的政治资源和金融资源,光谷成长道路更具可复制性。”秦尊文认为,光谷对国家的一大贡献,就是制度贡献。
2012年,光谷开全国先河出台“黄金十条”,打破科技成果转化束缚,突破“能不能”的问题,“三权”改革引领风气之先;5年后,光谷再次革自己的命,出台“新黄金十条”,从实践层面再次完善制度安排。
光谷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从未止步。2018年,光谷出台“上市十条”,企业上市可获千万奖励;光谷“科技投入七条”,对国家级创新中心研发最高支持1亿元……
聚全球资源,建世界光谷
从全球站位到时代之问
站在现在看未来,是本能;站在未来看现在,叫本领。从时间大逻辑来看,这种“站位本领”在光谷至少发生过三次:
上世纪80年代, 一本《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武汉自发讨论对策,上报发展光通信、生物工程等建议,成立“智力小区办”。
趁着世界产业革命的浪潮,东湖高新区成为中国技术产业革命中最大的一朵“浪花”。
世纪之交,10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集体提案,政府首肯,光谷诞生。为建设“中国光谷”,组建30余人的院士顾问委员会,集成电路、光显等今天光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超前谋划于那时。
2016年,一幅面向“世界光谷”的创新长卷,开始擘画。34位院士及专家放眼全球把脉未来,底定未来20年行进路线图——建设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厚植企业创业成长沃土、打造科技创造转化高地、构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
“一个生态、双轮驱动、三条路径、四大经济”,今年6月,光谷出台全国高新区及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份“2035创新路线图”。
面向下一个30年,“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已谋划通过“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光谷”。
探路光谷的“未来”,武汉未来科技城先行。武汉11家工研院,8家落户于此,一家工研院,一条产业链。“城内”汇聚了科技产业人员1.6万余人,600余个全球创新创业团队,10位院士,2位受聘首席科学顾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以“马蹄莲”“金瓜”为代表,构成一座不夜城,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这里的晚上,是其他一些国家的白天,灯火通明中是他们与全球同步创新的身影。”
东湖高新区负责人认为,坚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聚全球资源,建世界光谷,光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类即将全面迈入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时代之问,光谷正在答卷,阔步践行。
80万高科技产业大军崛起
从年轻的人到年轻的产业
“我的偶像?不是张小龙。”26岁的付小龙,名字与“微信之父”一字之差,但已经创办“恋爱记”5年了。他的办公室墙上,一直挂着一幅始于1984年的“创业编年史”,付小龙与智能猎头项目“简寻”创始人何斌同属于“2010年至今”创业的第6代。
两年前,1992年出生的何斌获得百万元天使投资,投资人是以陈东升、毛振华、艾路明为代表的一批“92派”企业家。一批活跃在光谷的创业新生代“新92派”,逐渐从老一代 “92派”企业家手中接过创业棒。
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2所,更拥有百万大学生,他们大半学习生活在光谷。光谷的成长,充分享受了大学的红利。而今,光谷的创新创业,已经迎来“95后时代”。
光谷是武汉年轻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据东湖高新区社会发展局统计,168万人口,七成为35岁以下。百万在校大学生,大部分在此。10月16日,东湖高新区招才局发布数据称,光谷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 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在高校院所工作或求学的博士。万名博士,在此交会,千名海归,在此会聚。今年前8个月,迁入光谷的户口数超过3万,其中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2.3万人,接近八成。
光谷集聚企业7万多家,其中高科技企业1848家、瞪羚企业30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超过60家。今年1-11月,新增企业1.9173万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91家。
今年5月,光谷在资本市场上演罕见的“帽子戏法”,三家企业在同一天成功冲刺IPO,随后,短短25天密集走出三家高科技上市企业。这两项纪录在光谷30年历史上还是首次。目前,光谷上市公司总量突破42家,在全省比重超过1/3。
“年轻指数”决定城市活力,财经作家吴晓波考察多个先锋城市后的判断,在光谷得到再次检验: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总数达50多家,互联网相关企业已突破2000家,年轻的人和年轻的产业两相触媒,形成产业人口,产生化学反应。
看一组历史数据:2005年光谷从业人员规模仅约14万人,10年后骤然升至约53万人。按此约为14%的年均增幅,今年光谷产业人口预计将达到78万人,约占光谷总人口的近一半。而据武汉市人社局统计,去年全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超过209万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玉宇教授说,产业人口是一个区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石,产业人口的聚集,奠定发展源动力。
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倘若没有升级换代的产业以及与之匹配的产业人口,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依然是个全球性难题。
托管换空间,由产兴城
从 “一束光”到“一座城”
武汉至今仍是一座工业城市,但没有长生不老的产业。
从“钢、机、纺”到“钢车机新”,再到“光车空港”四大板块,传统优势产业被替代,过剩产能被压缩,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指向产业,一代代接续发展。
两年前,一位持续观察多座城市发展的学者撰文认为,武汉是“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虽然从来不曾以 “唯一”样本为目标,但一度制约发展的传统产业悄然之间淡出城市中心话题。
光谷的出世,悄然对产业根基进行了改造,重写了大武汉的经济地理,成为发展新动能。《光明日报》在显著位置报道称,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武汉新的产业之基,重新锻造了武汉城市灵魂。
作为武汉四大国家级基地的引领者,光谷板块承载的是代表前沿、代表未来的产业希望。而省市屡屡突破先例的政策改革,给予了光谷成长的制度保障。
创区伊始,东湖高新区只有24平方公里,仅有几个村庄。先后经历6次托管,到2010年,光谷面积已至518平方公里,是创区时的20余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光谷”。
在全国首创托管模式创新解决了产业空间,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五大千亿产业随之兴起,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正在崛起,光谷“5+2”产业新格局基本成型。
1976年3月,一个简陋实验室,武汉邮科院在世界第一根光纤诞生6年后用“土法”拉出了我国第一根光纤。从“钢的城”到“硅的城”,从 “一束光”到“一座城”,此后被反复提及。而在诞生光纤的南望山脚下,如今已变成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创新谷。
“光谷是一个难得的‘自然城市化’样本。”一位从沿海来汉知识创业的“光谷客”老久说,相比较人为城市化,光谷靠自主创新的产业孵化,从一个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走出了一条由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
昔日的老工业基地武汉,今日描画的超大城市产业图景,光谷扮演着“火车头”角色。
Copyright © 2018 WHS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市软行业件协会 鄂ICP备17002821号-1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光谷软件园A8栋108室(武昌), 武汉市江岸区兰陵路2号(汉口)
联系电话:027-87181967 传真:027-82755797 技术支持:幸运坐标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