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16日
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线上经济是借助现代智能交互技术,推动服务经济由线下向线上转移,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顺应需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经济形态,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市场驱动、需求拉动、融合推动,立足3年、规划5年,依托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实施“8+3”领跑计划,聚焦电商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设计、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线上文娱、线上商务等八大领域,培育一批线上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线上经济平台,形成一批线上经济知名品牌,推动新业态新模式跨越发展,力争规模、产业、企业倍增。通过3年努力,全市线上经济体系构架基本形成,线上经济成为武汉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一)实现万亿线上经济交易额倍增。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推进线上经济便利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千亿级园区2个、百亿级园区5个,到2022年,全市线上经济交易额达到2万亿以上。 (二)实现千亿产业集群倍增。线上线下融合协同,促进电商零售、智慧物流等千亿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线上教育、线上文娱、线上设计等新兴业态形成千亿规模,到2022年,全市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4—5个。 (三)实现百亿企业及平台倍增。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平台10个以上,中国互联网百强、软件百强、电子商务百强企业10家以上,线上经济重点企业1000家以上,到2022年,全市百亿级企业及平台达到20个以上。 力争到2025年底,将武汉打造成业态创新策源地、市场主体活跃地、线上线下融合引领地,武汉成为全国领先的线上经济发展标杆城市。 二、重点领域 (一)电商零售换挡提速。围绕生鲜、餐饮、农产品、日用品等领域,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社区电商、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完善城市末端配送体系,将老旧小区智能配送设施改造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设施范畴,新建小区智能配送设施纳入公建配套规划,推动现有乡镇物流集散点改造,建成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及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提升冷链配送能力,支持冷链仓储制冷预冷技术、“平库转立库”等改造;推动冷藏保温车辆标识化管理,实现车辆便利通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搭建产品流动和可溯源性信息平台。推进武汉盒马鲜生运营中心、顺丰武汉电商产业园、多米武汉网商总部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二)线上教育优势凸显。推动“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项目建设,拓展武汉教育云平台功能,推动数字校园改造,建设网络名师课堂,提供同步课堂、点播课堂、在线答疑等教育服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发展。提速发展线上教育服务产业,重点扶持一批K12(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创新创业企业和平台,完善在线教育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在市属高校推动“学分银行”试点,促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展线上教育试点,探索政府采购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或者地区,建立校外线上教育用户学费第三方账户监管机制,打造光谷线上教育服务产业核心园区。力争到2022年,全市线上教育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超千亿,武汉成为全国线上教育服务创新高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三)线上医疗服务突破。发展互联网医院,健全互联网医院牌照发放制度,拓宽准许范围;推动医保在线支付,实现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电子支付卡“三卡合一”,加快医保信息系统和商保理赔系统对接整合,实现“一站式”结算。加快“武汉健康云”项目建设,提供预约挂号、智能导诊、跟踪随访、双向转诊、家庭医生和电子健康卡“一卡通”等线上服务。建设“药事服务云”项目,提速发展现代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第三方配送等现代医药流通业态。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市区一体化平台”“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等项目,提升健康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力争到2022年,全市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左右。(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智慧物流高效便捷。搭建市级物流设施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铁路、水路、公路、航空、邮政等物流信息交换节点,实现物流要素资源信息化。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支持花山港5G智慧港口,国药、九州通医药物流智能库,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等智能物流项目建设。鼓励物流服务创新,发展网络货运、共享云仓、分时配送等新模式,支持“物易云通”“云上多联”等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企业、设备、需求等供需信息对接共享。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和服务,放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交通管制。力争到2022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3%左右。(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武汉新港管委会,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 (五)智慧旅游模式创新。拓展“武汉文旅码”功能,推进“武汉市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一网通游”。建设旅游智能出行系统,在机场、车站、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布设旅游信息自助查询设备,提供查询、预定服务。加快旅游集散地、旅游景区等上网环境建设,推进东湖、黄鹤楼、木兰生态旅游景区、江汉朝宗等智慧景区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强化旅游城市宣传,打造旅游网红城市品牌。力争到2022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4000亿元。(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六)文体娱乐融合转型。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影剧场触网,依托抖音、斗鱼等网络直播平台,拓展“云游”“云剧场”等新模式,将线上文化消费纳入“武汉文惠通”优惠补贴范围。支持网络直播集群发展,支持举办国际斗鱼直播节,推进直播小镇项目建设,打通直播生态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电竞产业,支持电竞产品原创开发,着力招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游戏企业、俱乐部,鼓励老旧厂房、业态调整空间转型升级为电竞场馆,支持策划举办武汉自有品牌的特色电竞赛事,大力引进国内外顶级电竞赛事落户,打造“电竞之都”。推动体育赛事与新媒体融合,打造“线上汉马”等线上体育赛事知名品牌。加快建设长江数字媒体城、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等项目。力争到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各区人民政府) (七)线上设计协同升级。发挥武汉地区高校院所科研设计优势,开展网络协同设计,建设“大A工程网”平台项目,引导线上线下跨行业互通互联及资源共享。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向集成服务供应商转型,推动多系统业务融合一体化。发展线上定制化设计,在汽车、消费类电子、轻纺等生产领域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柔性化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力争到2022年,武汉“设计之都”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设计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八)商务会展线上拓展。鼓励运用直播互动、VR/AR、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线上会展服务,推动各类专业展会线上线下融合,提升重点品牌展会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中国武汉文化博览中心等四大展馆智能化改造。拓宽人力资源线上服务领域,推进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信息化,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招聘活动平台项目。推广远程办公模式,优化信息上报、视频会议、协同办公、协同开发应用场景,打造企业云上办公平台和管理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市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幅保持15%以上。(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三、工作任务 (一)培育线上经济产业集群 1.建立重点企业名录。集聚产业优势,建立市级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名录库(以下简称市级名录库)。对在武汉市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入库标准的企业纳入市级名录库,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动态管理、对口服务,及时疏解堵点、破解难点。通过重点培育,到2022年,全市线上经济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2.鼓励企业线上转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线上转型诊断,支持企业采用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发展。对市级名录库企业的宽带费、云服务费,连续2年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单个事项每年最高补贴50万元,市、区各承担50%的补贴资金。支持市级名录库企业开展专业培训,连续3年给予新增人员每人1000元培训补贴,市、区各承担50%的补贴资金。支持线上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3.支持企业做强做优。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融合发展。引进国内外线上经济龙头企业在武汉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实施高成长性企业“瞪羚计划”,着力培养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每年开展线上经济领军企业认定和授牌,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9〕1号)的政策规定给予奖励。到2022年,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企业1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二)突出线上经济示范引领 1.培育特色产业平台。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线上发展。每年聚焦打造10个示范带动强的线上经济应用平台,开展特色产业平台认定和授牌,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到2022年,打造技术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线上经济产业平台3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2.开放拓展应用场景。搭建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建立动态发布制度,拓展市场空间。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线上服务场景示范项目。在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商圈等领域,推出一批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示范场景。到2022年,推出示范好、流量强、创新快的线上应用场景和品牌100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人民政府) 3.推进区域试点示范。探索设立线上经济应用场景实践区,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科技优势,打造线上经济创新高地。对纳入国家级的应用典型案例、创新项目、优秀应用等线上经济企业(项目),给予200万元资金奖励,市、区各承担50%的奖励资金。(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汉南区人民政府〉、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三)强化线上经济创新支撑 1.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聚焦5G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新型通用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研发,探索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中国(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汉南区人民政府〉、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搭建创业孵化载体。通过改造老旧厂房、商务楼宇等存量资源,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线上经济众创空间,积极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推动生产资源共享,支持企业搭建生产设备分享平台和推动办公空间分享。推动科技共享,打造一批技术服务众包平台,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 3.拓展多元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合作建立线上经济子基金,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投资支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举办跨区域、国际化、高水平的线上经济创新创业活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四)优化线上经济发展生态 1.构建包容发展环境。营造线上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一站式”服务,缩短企业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2.共享互通数据资源。加快我市5G网络规模组网步伐和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建设,开放市政基础设施和现有各类塔(杆)资源,实现5G网络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力争到2021年底5G商用网络实现全覆盖。构建城市大脑中枢平台,提高公共数据采集质量,依法依规推动信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数据向企业开放。(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3.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完善“汉融通”服务功能,推进金融、税务、交易、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搭建“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的银企对接通道。探索开展“股权+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纳税信用贷”“知识产权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线上“轻资产”中小企业融资。(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税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履行促进线上经济发展职责,建立跨行业、跨层级的线上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线上经济发展趋势,协调重大问题,形成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推进合力。建立“一领域一专班”工作机制,由各牵头部门负责,各相关责任单位参与,统筹推进本领域线上经济发展。各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二)加强督查考核。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明确本区域、本行业工作目标,确定时间表、路线图。要围绕重点企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建立年度任务清单,明确工作举措和责任人。要强化跟踪督办,坚持每月通报进展、每季研究分析、年终考核成效,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政策支撑。梳理整合现有政策,出台契合线上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针对性强、流程清晰、易于操作的政策体系。按照“一事项、一清单、一主体”的思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各区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强化规划布局,围绕线上经济重点领域,结合实际出台支持政策。(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四)开展精准服务。对纳入市级名录库的企业,建立各区、各行业部门分层分级对口联络机制,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掌握企业发展运营情况,畅通企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研究协调解决线上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五)组建产业联盟。依托专业水平优、服务能力强、行业自律水平高的行业经济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线上产业联盟,开展企业服务、信息交流、中介协调、行业自律、运行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推广等工作。对参与联盟工作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助。(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六)建立监测体系。适应线上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八大重点领域,科学界定统计分类,强化日常统计、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定期开展线上经济发展评估。(牵头单位:市统计局;责任单位:市直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
Copyright © 2018 WHS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市软行业件协会 鄂ICP备17002821号-1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光谷软件园A8栋108室(武昌), 武汉市江岸区兰陵路2号(汉口)
联系电话:027-87181967 传真:027-82755797 技术支持:幸运坐标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