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50号)精神,推动我省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湖北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培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生态;工业互联网覆盖所有千亿级行业,建设20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3个全国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湖北省工业云(平台)体系;带动3万家以上企业接入湖北工业云(平台),促进我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1-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夯实网络基础。
专栏1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
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产业生态培育。与区域内不同行业的节点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组织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重点围绕标识数据采集、传输、解析、共享所涉及的芯片、设备、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研发、验证、转化与推广应用,吸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芯片、设备、软件等生产和研发企业聚集湖北。 推动工厂外网升级改造和提速降费。加快建设全省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打造高水平全光网络,大幅提升工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大型工业企业的光纤宽带接入能力;鼓励开展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的5G网络技术试验,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支持工业企业以IPv6、软件定义网络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外网。到2020年,企业互联网专线和数据流量资费水平总体降低30%以上。 加快工业企业内网改造升级。打破工厂OT网络车间级、现场级的分层次组网模式,用工业以太网逐步替代现场总线,实现智能机器之间横向互联,实现智能机器、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推动5G网络、IPv6协议向工业实时控制领域渗透。运用工业无源光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实现工厂内网络灵活组网、控制系统相互协同、网络资源灵活调度,为工厂实现柔性制造和生产自组织等智能化生产模式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 |
1.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产业生态培育。规模开展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化应用模式。(省通信管理局、省经信委、省发改委,武汉市人民政府)
2.推动企业外网升级改造和提速降费。加快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5G、窄带物联网的部署应用;提升宽带接入速率,降低资费水平,特别是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水平。(省通信管理局、省经信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快企业内网改造升级。推进企业内部网络的IP(互联网协议)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推动IT网络与OT(生产控制)网络融合发展。应用新型智能网关、IPv6等新一代网络产品和技术,实现企业各类生产设备、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广泛互联,初步形成工业数据集成互通。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实现工厂内部灵活组网、生产过程灵活重构、生产要素灵活调用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加强无线电频谱等关键资源保障。(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无委办,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专栏1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产业生态培育。与区域内不同行业的节点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组织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重点围绕标识数据采集、传输、解析、共享所涉及的芯片、设备、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研发、验证、转化与推广应用,吸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芯片、设备、软件等生产和研发企业聚集湖北。
推动工厂外网升级改造和提速降费。加快建设全省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打造高水平全光网络,大幅提升工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大型工业企业的光纤宽带接入能力;鼓励开展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的5G网络技术试验,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支持工业企业以IPv6、软件定义网络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外网。到2020年,企业互联网专线和数据流量资费水平总体降低30%以上。
加快工业企业内网改造升级。打破工厂OT网络车间级、现场级的分层次组网模式,用工业以太网逐步替代现场总线,实现智能机器之间横向互联,实现智能机器、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推动5G网络、IPv6协议向工业实时控制领域渗透。运用工业无源光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实现工厂内网络灵活组网、控制系统相互协同、网络资源灵活调度,为工厂实现柔性制造和生产自组织等智能化生产模式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
(二)打造平台体系。
1.分层次建设各级平台。分类施策、同步推进,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从20个千亿级以上行业中遴选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让工业互联网平台植根于大型企业,分布于垂直行业。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发挥在工业技术软件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为企业级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企业级平台在满足自身应用需求的同时向本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开放、实用的基础性应用服务,聚集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共同参与、上下互联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公有云协同,各行业平台逐步实现左右互通,融合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产品设计、工艺、生产、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驱动。(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升平台运营能力。增强平台资源集聚能力,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软件资源、知识模型等制造资源,开展面向不同场景的应用创新。通过按需计费模式,为不同需求用户定制开发模块化、软件化、再封装、快部署的工业APP,不断提升平台盈利空间,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营。(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专栏2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
按照“私有云汇聚、企业云开放、行业云互通、公有云协同”的步骤,融合形成湖北省工业(云)平台体系,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企业级平台培育。以我省20个千亿级行业(其中含3个万亿级培育行业)为重点,培育20个大型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企业汇聚内部生产和管理系统构造企业级平台,企业级平台按照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建设。边缘层通过向智能机器、控制系统进行深层次的数据采集,构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平台层实现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创新功能。应用层形成满足不同场景的工业软件和工业APP。
行业级平台培育。在企业级平台基础上向行业内开放,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开展工业数据流转、业务资源管理、产业运行监测等服务。承担资源汇聚共享,为用户提供设备维护、生产管理优化、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各类应用。推动各行业级平台开放共享、左右互通,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源出租、服务提供、产融合作等手段,不断拓展平台盈利空间,实现长期市场化运营。
工业APP培育。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全面推动软件技术向工业互联网领域“赋能”、“赋值”、“赋智”,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建设20个行业的企业级平台,培育2到3个全国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万个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推动1万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初步显现。
专栏2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 |
按照“私有云汇聚、企业云开放、行业云互通、公有云协同”的步骤,融合形成湖北省工业(云)平台体系,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企业级平台培育。以我省20个千亿级行业(其中含3个万亿级培育行业)为重点,培育20个大型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企业汇聚内部生产和管理系统构造企业级平台,企业级平台按照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建设。边缘层通过向智能机器、控制系统进行深层次的数据采集,构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平台层实现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创新功能。应用层形成满足不同场景的工业软件和工业APP。 行业级平台培育。在企业级平台基础上向行业内开放,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开展工业数据流转、业务资源管理、产业运行监测等服务。承担资源汇聚共享,为用户提供设备维护、生产管理优化、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各类应用。推动各行业级平台开放共享、左右互通,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源出租、服务提供、产融合作等手段,不断拓展平台盈利空间,实现长期市场化运营。 工业APP培育。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全面推动软件技术向工业互联网领域“赋能”、“赋值”、“赋智”,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建设20个行业的企业级平台,培育2到3个全国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万个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推动1万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初步显现。 |
(三)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5G、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加快IPv6等核心技术攻关,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和探索。(省科技厅、省经信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信息通信、数据集成分析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突破一批高性能网络、智能模块、智能网联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省经信委、省科技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专栏3 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
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围绕超大容量光通信设备、存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网联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实现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形成一系列具备联网、计算、优化功能的新型智能装备,加速光电子信息、芯片制造、智能制造、区块链等领域产业化发展。
工业大数据推进工程。按照湖北省大数据“十三五”规划和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针对工业大数据海量、多源异构的特点,聚焦生产流程优化、质量分析、设备预测维护、智能排产等应用场景,开展工业大数据建模、清洗、挖掘、分析研究,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撑。
到2020年,在存储芯片、数控机床、智能网络设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领域广泛应用。培育100家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提供商,实现工业大数据清洗、管理、分析等功能快捷调用。
专栏3 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 |
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围绕超大容量光通信设备、存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网联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实现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形成一系列具备联网、计算、优化功能的新型智能装备,加速光电子信息、芯片制造、智能制造、区块链等领域产业化发展。 工业大数据推进工程。按照湖北省大数据“十三五”规划和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针对工业大数据海量、多源异构的特点,聚焦生产流程优化、质量分析、设备预测维护、智能排产等应用场景,开展工业大数据建模、清洗、挖掘、分析研究,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撑。 到2020年,在存储芯片、数控机床、智能网络设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领域广泛应用。培育100家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提供商,实现工业大数据清洗、管理、分析等功能快捷调用。 |
(四)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
1.加快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引领。以20个行业龙头企业为示范引导,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示范,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新型制造体系中的神经中枢作用,不断催生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诸多新模式、新业态。(省经信委、省科技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2.推动“万企上云”工程。鼓励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免费使用平台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用户个性化需求与产品设计规模化定制服务。(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专栏4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工程
以省内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示范引领,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模式。
行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工程。以东风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等20个行业创新应用为重点。通过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广泛互联,有效采集和汇聚设备运行数据、工艺参数、质量检测数据、物料配送数据和进度管理数据等生产现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反馈到制造工艺、生产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能耗管理等具体场景中,实现智能化生产。通过有效集成不同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及供应链企业的业务系统,实现设计、制造网络化协同。通过企业与用户的无缝对接,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方案,提升产品价值,增强用户粘连度,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借助标识技术记录产品生产、物流、服务等各类信息,综合形成产品档案,实现产品溯源跟踪,将产品、装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与其设计数据、制造数据、历史维护数据进行融合,提供运行决策和维护建议,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远程维护等服务化延伸。在此基础上总结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通用解决方案。
“万企上云”工程。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特别是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两化融合”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企业先行先试,通过业务系统上平台或者实现自有平台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运营优化等软件和服务,降低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成本。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平台开展供需对接、产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提升社会制造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扩大工业互联平台应用范围。
到2020年,培育10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带动省内3万家企业连接和应用湖北省工业云(平台)。
专栏4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工程 |
以省内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示范引领,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模式。 行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工程。以东风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等20个行业创新应用为重点。通过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广泛互联,有效采集和汇聚设备运行数据、工艺参数、质量检测数据、物料配送数据和进度管理数据等生产现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反馈到制造工艺、生产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能耗管理等具体场景中,实现智能化生产。通过有效集成不同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及供应链企业的业务系统,实现设计、制造网络化协同。通过企业与用户的无缝对接,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方案,提升产品价值,增强用户粘连度,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借助标识技术记录产品生产、物流、服务等各类信息,综合形成产品档案,实现产品溯源跟踪,将产品、装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与其设计数据、制造数据、历史维护数据进行融合,提供运行决策和维护建议,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远程维护等服务化延伸。在此基础上总结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通用解决方案。 “万企上云”工程。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特别是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两化融合”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企业先行先试,通过业务系统上平台或者实现自有平台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运营优化等软件和服务,降低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成本。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平台开展供需对接、产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提升社会制造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扩大工业互联平台应用范围。 到2020年,培育10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带动省内3万家企业连接和应用湖北省工业云(平台)。 |
(五)完善生态体系。
1.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机制。以省内20个千亿以上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成立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机制,促进联盟内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加速向上下游延伸,广泛汇聚行业内各类生产数据、管理数据、制造资源数据,开展协同创新,带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形成行业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2.创建产业示范基地。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和模式。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相互带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明显、带动作用显著的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强化安全保障。
1.提高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涵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和防护处置平台,对公共互联网上工业控制设备进行监测预警,实时发布漏洞和病毒信息。(省经信委、省网信办、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升安全防护水平。督促相关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防护技术手段,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自查。按照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指南和评估办法,对省内重点行业企业定期开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抽查。(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网信办,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产品化。支持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可信芯片、密码应用等安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网信办、省密码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系,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扶持政策,确保各项任务落实。(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快湖北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立法进程。参照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加快制定实施细则,为车联网应用提供政策标准。研究制定湖北省5G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网络技术试验和应用试点。(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交通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加大财税金融扶持。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子基金,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及产业生态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试点等。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金等财政性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按照《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鄂政发﹝2018﹞16号)规定,享受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项目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大工业用电电价优惠政策,支持工厂和电信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及平台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准对接,降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融资成本。(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湖北银监局、人行武汉分行、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名词解释
工业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工业互联网平台:指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云平台。其本质是在传统云平台的基础上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构建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包括存储、集成、访问、分析、管理功能的使能平台,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模型化、软件化、复用化,以工业APP的形式为制造企业提供各类创新应用,最终形成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协同演进的制造业生态。
工业APP:面向特定工业应用场景,开发者通过调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资源,推动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模型化、软件化、再封装而形成的应用程序。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即互联网协议版本6,是互联网协议的一个新版本。
工业无源光网络(PON):一个无源光网络包括一个安装于中心控制站的光线路终端(OLT),以及一批配套的安装于用户场所的光网络单元(ONUs);在OLT与ONU之间的光配线网(ODN)全部由光分路器等无源器件组成,不需要有源电子设备。
软件定义网络(SDN):一种网络控制和转发分离的网络架构,上层应用和服务可通过网络控制层的可编程接口实现对底层网络设备的控制。
窄带物联网(NB—IoT):物联网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标识通过赋予每一个产品、零部件、机器设备唯一的“身份证”,实现全网资源的灵活区分和信息管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类似于互联网域名解析,可以通过产品标识查询储存产品信息的服务器地址,或者查询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服务。
边缘计算:将计算能力延伸到生产现场,实现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分析,形成本地的实时优化决策。
工业大数据:在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
虚拟现实: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增强现实:通过将三维内容投射到某介质上,呈现真实的人、场景与虚拟物体结合效果,与虚拟现实最大的不同是其中多了现实世界的东西,现实与虚拟融合。
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IT网络:用于连接信息系统与终端的数据通信网络。
OT网络:用于连接生产现场设备与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的工业通讯网络。
工业以太网:基于标准以太网协议,用于工业自动化或过程控制中连接现场设备和系统的通信网络。
Copyright © 2018 WHS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市软行业件协会 鄂ICP备17002821号-1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光谷软件园A8栋108室(武昌), 武汉市江岸区兰陵路2号(汉口)
联系电话:027-87181967 传真:027-82755797 技术支持:幸运坐标
关注官方微信